1月27日上午,教育部舉行2021年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文件,介紹《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落實評估、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情況。
完善高校教師聘用機制、推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破除論文“SCI至上”、強化青年教師培養支持……如何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有關情況
↓↓↓
中央4號文件印發三年來,以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目標,高度聚焦突出問題,積極謀劃改革實施路徑,馳而不息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2018年,頒布新時代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及配套的違規處理意見或辦法,明確教師職業行為底線。出臺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從源頭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19年,指導各地通過加大挖潛創新力度、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調劑等多種方式增加中小學編制。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督促各地出臺教師減負清單。2020年,出臺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下大力氣補上鄉村教師隊伍短板。2020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教師節重要寄語,教育部學習貫徹總書記教師節重要寄語精神,組織開展系列研討、系列文章、系列課堂、系列巡講,深入推動落實中央4號文件,把黨中央、國務院對教師的關心落到實處。
雖然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整體大踏步前進,但建設一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教師隊伍還需要不懈努力。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十四五”時期將持續破除教師發展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教師隊伍從基本支撐向高質量支撐轉型。近期,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針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印發了兩份文件。一份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一份是《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十八大以來第一個全面系統部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并指出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文件強調了4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強調把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首要任務,突出5個抓手
第一,強化高校教師“四史”教育。明確制度化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引導廣大教師厚植信念情懷。
第二,推進常態化師德培育涵養。將各類師德規范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全員培訓必修內容,達到一定學時、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師資格并上崗任教。
第三,落實師德第一標準。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招聘引進、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導師遴選、評優獎勵、聘期考核、項目申報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標準。
第四,嚴肅師德問題查處。建立健全師德違規通報曝光機制,依托政法機關建立的全國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庫,嚴把教師職業入口關。
第五,完善教師思政工作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統籌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
二是強調把推進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推進4項改革
第一,完善高校教師聘用機制。高校根據有關規定和辦學實際需要,自主制定教師聘用條件,自主公開招聘教師。
第二,加快高校教師編制崗位管理改革。實施崗位聘期制管理,進一步探索準聘與長聘相結合等管理方式,落實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聘用機制。
第三,推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分類設置評價指標。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
第四,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調查比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資水平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高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導向作用。
三是強調把細化落實教師評價改革作為關鍵路徑,明確4項舉措
第一,以破“五唯”為導向。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堅持正確的人才使用導向,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第二,破除論文“SCI至上”。規范高等學校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使用,堅決摒棄“以刊評文”。
第三,建立考核評價結果分級反饋機制。建立院校評估、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和教師評價政策聯動機制。合理設置考核評價周期,探索長周期評價。
第四,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強化教學業績和教書育人實效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將教授為本??粕险n作為基本制度。
四是強調把提升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能力作為基本要求,強化3項保障
第一,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健全教師發展體系,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保障制度、激勵制度和督導制度。
第二,建設高校教師發展平臺。建實建強教師發展中心等平臺。健全教師發展組織體系,推動建設各級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鼓勵高校與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共建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第三,強化青年教師培養支持。鼓勵高校擴大博士后招收培養數量,作為補充師資的重要來源。建立青年教師多元補充機制。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用多種方式切實解決青年教師后顧之憂,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
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為服務“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面向職業院校,聚焦戰略性重點產業領域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經過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設,打造360個滿足職業教育教學和培訓實際需要的高水平、結構化的國家級團隊。目前,首批立項建設國家級職教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創新團隊”)覆蓋全國27個?。▍^、市)122所高職院校,示范引領了新時代高素質職教“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了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是開展全員培訓,團隊教師能力素質全面加強。遴選清華大學等18家培訓基地,分專業領域開展組織培訓者培訓研修,提高模塊化教學設計實施能力、課程標準開發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累次培訓30余批超過3.5萬人次。啟動實施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分批次選派團隊成員赴德國研修培訓,學習借鑒國際“雙元制”職業教育先進經驗并進行本土化改造。
二是創新在線培訓,團隊信息化水平穩步提高。2020年,委托同濟大學在線開展德國職業教育專題培訓,委托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創新團隊異地同步線上培訓,累計培訓3萬余人,不斷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實踐能力。
三是推動多方協作,團隊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分領域建立19個協作共同體,通過研究合作、資源共享、人員互聘、學分互認等方式,圍繞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考核等方面開展協同研修600余次。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遴選公布中航、中鐵集團等102家企業為首批全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公布創新團隊實質性合作企業2800余家,在人員互聘、教師培訓、技術創新、資源開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促進“雙元”育人。
四是設置專項課題,團隊教改研究實踐成效初顯。聚焦職業教育教學、教材、課程、資源等改革創新,針對加強團隊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構建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創新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等核心任務,設置重點專業課題123項,推動122家高職院校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建設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下的課程資源,共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55門、在線開放課程969門。
五是做好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三教”改革落地落實。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對接本區域重點專業集群,統籌做好省、校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整體規劃,目前已建立229個省級創新團隊、1200余個校級團隊、40余個省內團隊協作共同體。
3年來,中央4號文件落實情況如何?
來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友
介紹第三方評估情況
↓↓↓
為切實了解各地貫徹落實中央4號文件的整體情況,受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委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第三方監測評估項目組。3年來,通過對全國31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評報告的深入分析、9個省份及其51個區縣的重點監測和1萬余份教師問卷分析,形成了評估報告。主要情況如下: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第一,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得到加強。第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有效夯實。第三,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縱深推進。第四,教師隊伍建設的治理生態更加優化。第五,教育經費優先傾斜、優化結構目標基本實現。第六,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7點建議。第一,應盡快修訂教師法,明確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資待遇,維護師道尊嚴。第二,強化地方黨委政府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主體責任,尤其是省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第三,嚴格落實師德師風要求,完善教師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創造性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第四,積極構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鞏固提升國培計劃實施水平。第五,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進一步加強編制動態統籌,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完善教師評價機制。第六,切實提高教師職業地位,健全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機制,“提標擴面”持續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第七,進一步減輕教師負擔,形成教師減負長效機制,下大力氣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讓教師集中精力專心教學。
打造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有哪些好做法?
一起聽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黨委書記高喜軍的介紹
↓↓↓
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兩年的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領域,從師資隊伍、課程改革、模塊化教學、協作共同體等方面多措并舉,切實做好團隊建設各項工作。
一是優化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教師能力全面提升。強化師德引領,堅持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放在團隊建設首位。加強師資培訓,分類型、分層次開展教師國內外培訓。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施教師聘任制改革,推行代表作清單制度。分級打造教學團隊,建立了國家級、?。ㄊ校┘?、校級教學團隊三級建設體系。
二是深化校際、校企合作,切實打造命運共同體。強化校際協同合作,實現優質師資共享、網上教學資源共享,協同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和模塊化教學實踐。強化校企協同合作,構建產學研培多方合作平臺。
三是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對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和系統集成“1+X”證書,實現書證融通。開展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選聘企業專家擔當企業導師,協同開展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選派團隊核心骨干參加國家“工匠之師”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有力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